.jpg)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于熙
新疆圖片庫里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生動再現(xiàn)了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zhèn)廟爾溝中學的“孩提”時光:光禿禿的大山腳下,幾座簡易房屋“趴”在草場上,遠處空地上,學生們蹲在地上圍成圈,看跳繩比賽。
“想想過去的艱苦條件,再看看現(xiàn)在孩子們寬敞明亮的教室和美麗的校園,真是感慨萬千。”8月27日,廟爾溝中學退休教師胡馬爾漢·巴力它亨說。
77歲的胡馬爾漢與老伴扎黑拉·沙凱,都曾是廟爾溝中學的教師,他們的記憶里深深烙印著這座學校的蛻變歷程。
1933年,在烏魯木齊縣南山松樹頭片區(qū),為了讓牧民子弟有機會接受教育,幾個開明進步人士號召當?shù)厝罕姺ツ救〔?、搭建房屋、制作桌椅。很快,大山里?ldquo;松樹頭小學”建好了。
那時的校舍漏風漏雨,夏熱冬寒,但依然有學生騎馬從數(shù)十公里外趕來上課??粗⒆觽兦髮W艱難,老師們便主動騎馬前往偏遠牧場開展教學。因此,“松樹頭小學”也被人們稱為“馬背小學”。
1956年,為讓牧區(qū)孩子享受更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黨和政府將學校遷至水西溝鎮(zhèn)廟爾溝村山腳下,修建土坯校舍,成立廟爾溝初級中學。教學方式從流動轉向固定,許多輟學的牧民子女被老師接回課堂。1974年,學校開始招收高中生。瑯瑯書聲從此回蕩在山谷間,成為南山牧區(qū)的一道動人風景。
在胡馬爾漢的記憶中,校舍受風雪侵蝕,經常出現(xiàn)地基塌陷、墻體裂縫、屋頂漏水等情況,長條桌凳不穩(wěn),稍不注意就會摔倒,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滿地。入秋后,師生還要一起拾柴運煤。冬天煤灰飄散,學生們經常是滿臉黑灰。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一位老師帶好幾個班,教數(shù)門課程,不僅精力分散,教學質量也難提高。
“雖然環(huán)境艱難,但老師和學生都未曾放棄。”胡馬爾漢說,當時沒有正規(guī)操場,體育課就在空地上進行,缺少器材,師生便用雞毛自制毽子、用土塊壘乒乓球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校園里不乏歡聲笑語。
轉眼到了2005年。在黨和國家政策、資金大力支持下,廟爾溝中學遷至風景如畫的水西溝鎮(zhèn),曾經的“土坯校園”變成了現(xiàn)代化校園,占地6.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1.53萬平方米。
遷至水西溝鎮(zhèn)后,廟爾溝中學依托南山獨特的冰雪資源與地理優(yōu)勢,將滑冰、滑雪等體育項目引入課堂,建立冰雪特色課程體系,按學生特長制定個性化培養(yǎng)計劃,積極推進冰雪運動特色班建設。
2019年,廟爾溝中學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冰雪運動特色學校”;2024年,獲批設立自治區(qū)普通高中冰雪運動特色班。校輪滑隊、速滑隊、高山滑雪隊等屢次在各類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
目前,廟爾溝中學有教職工140余人、學生1000多人,建有現(xiàn)代化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和體育館等,并配備運動場、籃球場、網球場等專業(yè)場地,已成為一所設施完備、特色鮮明的全日制寄宿制完全中學。
“學校的發(fā)展離不開各級黨委和政府長期以來的高度重視與持續(xù)投入,也是黨的教育惠民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的見證。”廟爾溝中學副校長顧新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