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閆嘯天
從2014年底第一次跟著哈密市社會慈善公益志愿者協(xié)會送助學款,到如今帶領1700名志愿者奔走在兵團十三師各地,累計志愿服務超過6030小時,他就是兵團十三師社會慈善公益志愿者協(xié)會會長、新星市辛氏中醫(yī)醫(yī)院院長辛利成。
2014年,辛利成偶然認識了哈密市社會慈善公益志愿者協(xié)會會長,從此開啟了公益之路。“當時,他們在幫扶貧困大學生,我跟著去送助學款,到了那個老小區(qū),心一下就揪緊了。”他回憶說。
那是一個冬日的周末,辛利成走進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女孩王楠(化名)趴在舊木桌上寫作業(yè),墻上貼滿“三好學生”獎狀,她母親接過3000元助學款時,手抖得厲害。“阿姨,這錢是幫孩子交學費的,以后有困難再找我們。”辛利成悄悄把口袋里的錢也掏了出來。
從那天起,辛利成成為慈善協(xié)會的???mdash;—去牧區(qū)送衣物,他幫老人把棉衣袖口縫好;給孩子送書本,他蹲在地上教孩子認字。2019年,辛利成把醫(yī)院搬到兵團十三師火箭農場,第一件事就是牽頭成立兵團十三師社會慈善公益志愿者協(xié)會,“在哈密的經驗能用上,要讓更多人感受這份溫暖。”
他們開展的第一個項目是“一張書桌”項目,給牧區(qū)的孩子捐贈書桌、書本等學習用品。
2021年冬天,辛利成與大家冒著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給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和兵團十三師紅山農場農牧區(qū)的孩子捐贈物資,“之前來調研時,看見孩子趴在炕上的小矮桌上寫字,脊背彎得像蝦米。”
那天,他們在雪地里走了8戶人家,組裝完最后一張書桌時,天已經黑透。辛利成的棉褲膝蓋處都濕透了,他卻笑著說:“這一趟值了。”
那一年,協(xié)會制定并完成了43個公益項目。
“光送物資不夠,還得守護大家的健康。”作為新星市辛氏中醫(yī)醫(yī)院院長,辛利成把中醫(yī)和公益結合在一起,組建了一支68人的醫(yī)療志愿服務隊,每周二、周五都帶著專家和河南援疆醫(yī)療隊到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坐診,還常下社區(qū)、進工廠教授急救知識。
2020年,辛利成向中華醫(yī)學會捐贈了30萬元抗疫物資,又把醫(yī)院傳承多年的獨家秘方無償捐給國家。“這秘方是老輩傳下來的,交給國家,能讓更多人受益。”他說。
2023年,辛利成又個人出資開展全民大健康項目,給老人、退伍軍人等免費做中醫(yī)體檢。“我父母是軍墾戰(zhàn)士,當年全力以赴在戈壁灘開荒?,F在我能做的,就是守護這片土地上的人。”他指著墻上的“兵團戈壁母親”獎狀說,那是母親董秀香1952年參軍入疆時獲得的,“這個獎狀提醒我,要把兵團人的奉獻精神傳下去。”
在辛利成的帶領下,協(xié)會從最初200多人發(fā)展到1700人,累計服務時長18.96萬小時,協(xié)會的“新星之火”志愿服務項目獲得第三屆兵團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現在,協(xié)會辦公室的墻上掛滿了錦旗,“仁心濟世,公益先鋒”“雪中送炭,情暖牧區(qū)”……每一面錦旗背后,都是一個溫暖的故事。“有人問我做公益圖啥?”辛利成拿起桌上的志愿者證說,你看孩子用上新書桌的笑臉,老人恢復健康的模樣,就知道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是最好的回報。
“愛的傳遞,是用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辛利成說,自己會一直做那個“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