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曹華
“快看!今年剛出生的小馬駒正跟著媽媽遛彎呢。”7月14日,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呼和浩特分局古路板管理站野馬基地負責人王俊恒透過望遠鏡觀看,興奮地指向山坡上的馬群。
記者循聲望去,約500米外的山坡上,一大一小兩匹野馬在草地間緩步前行。大馬一邊低頭吃草,一邊不時回頭確認小馬是否跟上;小馬則活蹦亂跳地玩耍著,一見母親走遠,便立刻快步跟上,形影不離。
“這匹小馬駒生于今年5月15日,它的母親是2021年從新疆來到內蒙古的‘英雄媽媽’,已在這里成功誕下3匹小馬駒,為普氏野馬在大青山的種群擴散立下了汗馬功勞。”王俊恒介紹。
歷史上,新疆與內蒙古都是普氏野馬的棲息地。然而,上世紀該物種在我國不幸滅絕,昔日家園再無野馬蹄音。1985年,我國啟動拯救工程,從國外引回圈養(yǎng)普氏野馬,并在新疆建立野馬繁殖研究中心,致力于通過普氏野馬種群復壯與野外放歸,讓這一消失的物種重歸。歷經40年艱辛努力,新疆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普氏野馬繁殖研究基地,其野外種群數(shù)量已超360匹。
2021年,為推進野馬種群擴散,新疆分兩批向內蒙古輸送了12匹普氏野馬。
王俊恒在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干了一輩子巡山護林工作。2021年,臨近退休的他擔任野馬基地負責人,為這批“遠方來客”安家落戶保駕護航。“我雖然干了一輩子生態(tài)保護工作,但養(yǎng)馬是個‘門外漢’。”王俊恒笑著說。從那時起,他便潛心學習普氏野馬的飼養(yǎng)、監(jiān)測等專業(yè)知識。越深入了解,他越感到肩上的擔子沉重,“普氏野馬重歸自然是國家工程,容不得半點閃失。我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崗,為它們在大青山扎根拼盡全力。”
野馬基地所在的什字溝區(qū)域,夏秋時節(jié)水草豐美,但冬季積雪常深達30厘米,野馬覓食困難。每到此時,王俊恒便組織工作人員投放飼草,確保野馬安全越冬。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工作人員的悉心照料下,12匹野馬逐步適應了新家園。2022年8月24日,保護區(qū)迎來了首匹小馬駒,可惜因病夭折。同年9月5日,又一匹健康的小馬駒誕生,如今已滿2歲。截至目前,大青山野馬基地已擁有8匹小馬駒。
“這幾年,新疆的野馬專家給了我們鼎力支持,不僅多次到現(xiàn)場指導,還通過遠程連線,幫助我們解決飼養(yǎng)、分群、產駒等環(huán)節(jié)的各種難題。”王俊恒說。
今年5月15日出生的那匹小馬駒,起初體質羸弱,無法吸吮母乳且排便困難。王俊恒與同事發(fā)現(xiàn)后,立即聯(lián)系新疆專家。在遠程指導下,他們采取人工喂奶和輔助排便措施,小馬駒最終恢復了體力,順利吃上母乳,如今十分健康。
“我們與新疆專家建立了緊密協(xié)作機制,大家目標一致,就是要讓普氏野馬在大青山安居扎根。”王俊恒說。
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科研監(jiān)測處處長張俊華介紹:“經專家評估,普氏野馬已完全適應大青山的自然環(huán)境,種群擴散取得初步成功。下一步,我們將深化與新疆的合作,計劃再引入幾匹公馬,以擴大基因庫,避免近親繁殖,確保大青山普氏野馬后代更健康、種群更可持續(xù)。”
曾在這片土地上絕塵而去的普氏野馬,如今踏著蹄聲歸來。從新疆卡拉麥里的荒漠到內蒙古大青山,它們的足跡不僅丈量著山河的變遷,更書寫著一曲生命復歸的壯麗詩篇。